新生儿溶血疾病

首页 » 常识 » 诊断 » 中科大附一院医院胰腺肿瘤多学
TUhjnbcbe - 2020/12/9 14:06:00

中科大附一院(医院)*强教授胰腺肿瘤MDT团队第16期病例讨论于-11-9如期举行。

胆胰外科*强、王成、胡元国、邵成送、王士堂教授;

影像科CT室李丹教授、MR室曾飞雁教授、B超室叶显俊教授;

肿瘤化疗科王刚、郑海燕教授;

病理科周杭城教授。

本次会议分三部分进行:

第一部分由胆胰外科武文博士汇报了近期出院的4例胰腺手术患者:

其中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,1例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。病理包括包括胰腺癌2例,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,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例。

病理科周杭城教授对患者术后的病理作了详细的分析。

肿瘤化疗科王刚教授对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制定了详细的方案。

第二部分针对3例疑难病例,与会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。

病例1

患者,女,58岁,“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消瘦4月余”入院。患者于4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,时疼痛较为剧烈,自诉难以忍受,向腰背部放射痛,无畏寒发发热及眼*尿*,医院,腹部CT提示胰周渗出,对症治疗后好转。医院就诊,行腹部CT检查提示胰腺囊肿,建议定期随访观察。但患者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,未见改善,再次就诊复查增强CT提示胰腺低密度病灶合并假性囊肿。现为求进一步治疗,就诊我院,门诊拟胰体尾占位收住我科。患者精神可,饮食一般,二便正常,近4月体重减轻约5kg。辅助检查:医院多次复查血淀粉酶及肿瘤标志物均正常。6-22查CT提示胰腺囊肿;7-27查B超:胰腺体尾部交界低回声结节(考虑囊肿可能);MR:胰腺尾部囊性灶,考虑囊肿或者囊腺瘤可能。10-30增强CT:胰腺癌可能;超声内镜:胰腺体部见2.0cm×3.0cm低回声区,欠均匀,性质待定。本次入院查肝功能正常,CA19-91、CA50、CA、IgG4、血AMY均正常。B超示:胰腺体尾部体积偏大,回声减低,增粗,不均匀。胰尾部囊性低回声结节,囊肿可能(14*10mm)。增强CT提示增强:考虑慢性胰腺炎伴包裹性积液形成,请结合实验室检查。胰源性门脉高压,侧枝循环开放,脾静脉显示欠清,脾静脉血栓形成待排。增强MRI提示胰体尾部病变,考虑胰腺癌,伴胰周包裹性积液。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,患者目前胰体尾部是炎症还是肿瘤,性质不清。现提交MDT讨论下一步诊治方案。

B超室叶显俊主任:患者进一步行超声造影检查,见胰腺尾部低回声病灶动脉期不均匀强化,较胰腺实质为低增强,动脉晚期开始减退。病灶于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低回声。病灶大小约61*30mm,脾动脉与病灶分界欠清,结合超声造影图像,考虑胰体尾部肿瘤,癌可能。

CT室李丹主任:胰腺体尾部体积饱满,边缘欠光整,密度欠均匀,周围脂肪间隙模糊,病灶增强扫描渐进性强化,动脉期密度稍低,周围见条片状、絮状渗出影,胰周见液体密度影,局部包裹性改。周边侧枝循环开放明显,胰源型门脉高压,结合CT影像,首先考虑胰腺癌,慢性胰腺炎伴包裹性积液其次。

MRI曾飞雁主任:胰腺体尾部体积增大,呈稍长T1、稍长T2信号,边界欠清,范围约5.9*3.7*3.7cm,周围脂肪间隙模糊,DWI序列呈稍高信号,ADC图呈低信号,内部及边缘另可见类圆形、囊状长T1、长T2信号,T2压脂序列呈明显高信号,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,动脉期稍低,延迟期稍高于胰腺组织,病灶内部及边缘见多发不强化区,脾动静脉受累,周围可见多发侧枝循环开放,病灶与胃壁、邻近左侧肾上腺分界不清。MRCP胰尾部胰管显示不清。结合磁共振影像,首先胰腺癌,伴胰周包裹性积液,脾动静脉受侵,左侧肾上腺受累可能。

胆胰外科*强、王成、胡元国、邵成送、王士堂主任:该患者临床特点为:1、以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消瘦4月余就诊,无*疸及腰背部疼痛不适,期间多次就诊按急性胰腺炎治疗。2、血尿淀粉酶及肿瘤标志物及IgG4正常。3、既往多次检查提示胰腺周围炎症渗出伴囊肿样改变,超声内镜亦未明确胰尾部病变及性质。4、本次B超超声造影及增强CT、MRI提示胰腺尾部病变,考虑恶性可能性大,但同时慢性胰腺炎伴周围包裹性积液不能排除,胰源性门脉高压明显。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,目前考虑胰腺体尾部病变,胰腺癌可能,局部胰源性门脉高压明显,病灶局部病期较晚,与胃壁及左侧肾上腺关系密切,同时周边炎症渗出明显,与血管关系,包绕脾动静脉,与腹腔干及肝总动脉界限尚清。治疗上可考虑积极手术探查,或先行超声内镜穿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后决定。对于临床部分胰腺癌患者可以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临床表现,极易引起漏诊。因此对于反复发作胰腺炎,伴有胰管局部扩张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胰腺癌。

MDT讨论意见: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,目前考虑胰腺体尾部病变,胰腺癌可能,局部胰源性门脉高压明显,病灶局部病期较晚,与胃壁及左侧肾上腺关系密切,同时周边炎症渗出明显,与血管关系,包绕脾动静脉,与腹腔干及肝总动脉界限尚清。治疗上可考虑积极手术探查,或先行超声内镜穿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后决定。

病例2

患者,女,39岁,-09-27日因“体检发现左前纵隔占位病变半月”入我院胸外科。患者于半月前因“下腹部疼痛”医院,诊断为“子宫肌瘤”,予以行“子宫肌瘤切除术”治疗,期间检查胸部CT提示前纵隔内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,大小约47mm×31mm。为求进一步诊治,门诊以“左前纵隔占位”收入我院胸外科。入院后完善胸腹部增强CT提示前纵隔占位,胸腺瘤可能,castleman待排。胰腺体部占位,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。完善头颅MRI及增强:未见明显异常。甲状腺及甲状旁腺B超未见异常。肾上腺B超:未见明显异常。CA19-9、CA50、CEA正常。患者随后在胸外科于-10-10行胸腔镜下肿瘤切除术。术后病理提示:左前纵膈:浸润/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(G2),原发的胸腺非典型类癌不能除外。免疫组化:Syn(+),CgA(+),Ki%。复查PET-CT提示胰腺体部FDG代谢增高,考虑胰腺神经内分肿瘤。针对患者目前纵膈肿瘤是原发还是转移?患者能否诊断多发性内分泌瘤?患者胰体部肿瘤有无手术指征?手术时机?提交MDT讨论。

病理科周杭城主任:患者病理免疫组化Syn(+)、CgA(+),结合肿瘤形态诊断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,Ki67为15%,G2级。

CT室李丹主任:CT可见胰腺体部见类圆形稍高密度影,边界欠清晰,,大小约28*21mm,内见斑点状钙化,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,考虑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。

肿瘤科王刚主任:结合患者病史及术后病理,目前考虑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纵膈转移可能性大,患者垂体、甲状旁腺及肾上腺均未见明显占位,暂不考虑多发性内分泌瘤。患者PET-CT未见其它部位转移,可考虑手术切除。

胆胰外科*强、王成、胡元国、邵成送、王士堂主任: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,目前考虑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纵膈转移(G2)。PET-CT提示垂体、甲状旁腺及肾上腺均未见明显占位,诊断多发性内分泌瘤依据不足。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为低度恶性肿瘤,即使为G2级依然可以出现转移,但预后较好。即使出现转移,也应积极治疗。患者胰腺体尾部病灶为为可切除病灶,建议尽早手术治疗,手术方式可考虑腔镜胰体尾及脾切除。后期根据最终病理决定后续治疗方案。

MDT讨论意见: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,目前考虑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纵膈转移(G2),诊断多发性内分泌瘤依据不足。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为低度恶性肿瘤,即使为G2级依然可以出现转移,但预后较好。即使出现转移,也应积极治疗。患者胰腺体尾部病灶为建议尽早手术治疗,手术方式可考虑腔镜胰体尾及脾切除。后期根据最终病理决定后续治疗方案。

中科大附一院胰腺肿瘤MDT团队

欢迎各位同道指导交流学习

*所有材料及病例、图片和讨论相关内容均为学术交流内部使用。

朱成林/文,*强/审核,谢放/版面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1
查看完整版本: 中科大附一院医院胰腺肿瘤多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