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
米粒妈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心到,近些年的语文教材中,古诗文、传统文化的部分占比越来越大。
特别是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更新以后,仅仅小学阶段,教材中就收录了首(篇)古诗文。
而且,更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了。
比如说在语文书中“日积月累”这个版块里,米粒妈就发现了很多楹联、成语、谚语、歇后语、传说之类的传统文化元素,足可见大语文未来的趋势,一定是更加注重承袭传统文化的精髓。
所以我觉得,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越早越好。米粒妈也给大家推荐过不少特别棒的的国学、历史等方面的动画片、纪录片
最近我突然想起来,其实我们小时候,经典的剧集和动画更多,今天米粒妈要给大家分享的资源,八零后的老母亲们一定有共鸣!
影片的名字叫《东方小故事》,我记得最早是在央视的大风车里面看到的。(多么暴露年龄的一个节目)姐妹们可以去找一下这部片子的主题曲《太阳爱》,听过绝对一秒梦回小时候,满满都是回忆啊!
这个系列短片足足有集,每集一个小故事,时长10分钟左右,讲得都是我国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系列短剧集。
剧情都源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故事,片中人物有的机智、有的好学、有的勇敢、有的正直,还有为人类科学、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先贤。
比如先秦传说伯牙子期的“高山流水”,求知若渴诚信拜师的“程门立雪”,再到近代国乐宗师“刘天华拜师”,医者仁心的“林巧稚救同学”,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人物经历中,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古韵与流传千年的美好品德。
这部片子很质朴,虽然年代有点久远,没有现在的大制作特效,也没有百万妆造,但正是在这质朴甚至有点乡土的画风中,我们接受了最早的传统文化启蒙。
每一集的时长对小朋友们也非常友好,既能让他们能坐得住,也不会伤眼睛,故事拍得深入浅出,演员演技也在线(里面有好几个演员如今都已经家喻户晓了),同时又很富有趣味性,真的适合作为孩子们的中华文化启蒙作品观看!
米粒妈先来给大家画个重点,这部剧可以带孩子从三个方面来看。
第一看成语典故
有的孩子写起作文、说起话来引经据典,就是课外阅读量够大,而且能够理解意思,学以致用。
但这些典故大部分都是由古文演化而来,直接啃原文,大多数孩子都吃不消,而看短剧就不一样了。
片子会把这些典故最核心的内容,通过影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,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一个强关联。
这部片子的前集,讲的都是古代历史故事,甚至很多片名直接就是成语,米粒妈给大家简单举几个例子。
比如“滥竽充数”这一集。
战国的时候,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,经常让人组团来吹,吹得悦耳动听了,他还会重金赏赐这些乐师。
有一天,南郭先生恰巧碰到了从皇宫里领赏出来的乐师们,他凑上前去一打听,觉得这事儿他也能干,反正混在乐队里,也听不出他走不走调。
于是,艺不高胆也大的南郭先生每天就混在乐师当中,学着其他人的样子,摇头晃脑,装模作样地在那里“吹奏”。由于是合奏,南郭先生装得又维妙维肖,齐宣王也没听出什么异样。
不久,齐宣王驾崩,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了。但这位新王喜欢听独奏,还是当堂点名抽查的那种,南郭先生哪能经得起这个,赶紧找借口溜之大吉了。
米粒看了一直念叨,这不就像老师抽查背课文一样嘛。所以啊,不好好背课文的人没有真才实学的人,早晚会露出破绽。
还有“完璧归赵”的故事。
这个典故不用米粒妈多说,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,《将相和》这篇课文里也会讲到这个故事,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。
短短10分钟,几位演员就把两国外交中的尔虞我诈和剑拔弩张演绎得淋漓尽致,等到孩子们学课文时,联想到短片中演员的语气和姿态,就能抓住书中人物的整体感觉和走向了。
二看高尚品德
自古就有很多圣贤之人,他们的高洁品格一直流传到现在,比如诸葛家祖传的聪明睿智。
“添字得驴”这件事,讲得就是诸葛亮小侄子的故事。
诸葛亮的哥哥叫诸葛瑾,字子瑜,在吴国当差。一次,吴国的领导孙权设宴招待文武百官,诸葛子瑜把小儿子诸葛恪也带来了。
席间,孙权喝得有点多,一转头瞥见诸葛子瑜长长的脸,突然想搞一个恶作剧。他叫仆从牵了一头驴来,大家正发懵呢,只见孙权从座位上站起来,走到驴跟前,拿起一支毛笔,挥手就在驴脸上写下四个大字:诸葛子瑜。
文武百官哄堂大笑。
这时,一旁的诸葛恪坐不住了,他捡起地上的笔,在“诸葛子瑜”四个字下面,添了“之驴”两个字。
这下大家算是心服口服了,孙权一高兴,把驴子赏赐给了诸葛恪,还跟诸葛子瑜道了歉。
影片寥寥几笔,一个知荣辱、懂进退的机智少年形象就勾勒出来了。
还有求知若渴、拜师心切的“程门立雪”。
为了不打扰老师午休,又舍不得放弃这得来不易的解惑机会,即便下着鹅毛大雪,他也甘愿在门口耐心等待。后来,他的故事被奉为尊师重道的佳话。
一说起父母为孩子筹谋未来,就不得不提到一句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了。这个名句就出自《触龙说赵太后》,想知道演员们怎么演绎这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故事吗?亲自看看吧!
三看名人轶事
这部影片分为古代版集与现代版50集,现代版中,讲得几乎都是民国时期的名人轶事。
万婴之母林巧稚的故事,米粒妈在民国奇女子系列中就给大家讲过。
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、奠基人之一,在胎儿宫内呼吸、女性盆腔疾病、妇科肿瘤、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,虽然一生没有结婚,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,被尊称为“万婴之母”、“生命天使”、“中国医学圣母”。
但在当年,她险些就当不上医生了。原来,当时在参加协和医学院的招生考试时,有一名女考生突然中途晕倒,监考老师因性别有碍不便施救,林巧稚见状根本顾不上考试,立刻冲出救人。
结果人救下了,考试也考完了,林巧稚只能遗憾离去,可监考老师却早已将林巧稚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,特意写了份报告表明此事。
好人好事加持+各科答题质量过硬,最终弥补了缺考分数,于是万千母婴的守护神就被破格录取了。
还有民国一代渣男郁达夫。
在文学史上,他是中国现代小说重要的开拓者和倡导新文学的中坚力量,可在自叙小传中,他爆起自己的料来一点也不手软。
米粒妈也写过他和王映霞的虐恋。
自小家道中落的他,和兄弟姐妹们过着清苦的日子。一次,郁达夫考了好成绩,为了和同学攀比,他央求母亲买一双皮鞋。
可家里温饱都成问题,还哪有闲钱买鞋呢,母亲拗不过他,只好典当家里的衣服来给他买鞋,郁达夫看到后羞愧难当,自此以后,他不再与人争那些表面的浮华,拼命苦读,只与家境相似的同学相处。
后来,郁达夫养成一个习惯,把钱放在鞋底,友人问其原因,他答道:“这玩意儿在我小时候老压迫我,现在我站起来了就来压迫压迫它。”
这位大才子如此拧巴的性格,想必也用尽了一生在与自己和解吧。
生活处处是学问,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影片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,米粒妈就不多剧透啦,大家带娃去解锁吧。
写文的时候我还和米粒快速地过了一遍,虽然偶尔我们俩还是会感慨一下画质感人,但不得不承认,这部影片的制作初衷、内涵呈现和演员的表现,放到今天也还是非常能打,性价比真的很可以了。
作为一个入门、启蒙的内容,最重要是引起孩子们的兴趣。如果他们对哪个人物、典故感兴趣,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检索相关信息,在这个过程中,对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