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溶血疾病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产科医生提醒宝宝出生后,警惕小黄人, [复制链接]

1#

导语:产科医生提醒:宝宝出生后,警惕“小黄人”,这四种情况需重视

文/笑雪育儿思考

有了宝宝后,经常跟家里老人聊起我们小时候和现在的育儿观念之间的差别。是啊,社会在进步,科学在发展,很多理论跟现在早就大相径庭了。就像现在宝宝一出生几乎都会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,那就是新生儿黄疸,可是过去的人们却很少听到这种事,可能新生儿也有黄疸,只是不知道罢了,而且以前的孩子买不起奶粉,吃母乳的多,多吃多排,慢慢黄疸就痊愈了。

一、新生儿黄疸的原因

当宝宝还是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,由于生长发育对氧代谢的需要,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多。可是等宝宝出生后,开始用肺呼吸,所以之前血液里储存的红细胞就过多了,加之红细胞存活的寿命较短,多余的红细胞破坏后,其中的血红蛋白有一部分变成胆红素,胆红素数量就会增多。

同时,因为新生儿各身体器官发育尚未完善,肝不能及时清除多余的胆红素,两者共同影响宝宝皮肤发黄,即为新生儿黄疸,俗称“小黄人”。

二、黄疸的三种类型

新生儿黄疸主要有三种类型,以生理性黄疸最为常见。

1、生理性黄疸。

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-3天出现,第5到7天达高峰,第10天开始逐渐消退无需治疗,基本两周内就自行消退干净。黄疸往往分布在脸上、脖子及躯干部。

2、母乳性黄疸。

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的某些物质抑制肝细胞,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顺利被肝细胞转换和清除。这种在宝宝出生两周后变得明显,持续一个月左右。一般情况下不影响宝宝吃奶,小便不黄,体重正常增长,在停止吃奶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。

3、溶血性黄疸。

常见的有ABO溶血,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严重黄疸,甚至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,脑细胞坏死或退行性病变,又称为“核黄疸”。患溶血性黄疸的话会发现宝宝不好好吃奶,以及双腿发直、尖叫、头向后仰及抽搐等。

对于大部分新生儿来说,基本以生理性黄疸为主,其实使黄疸消退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早喂奶,多喂奶。多吃多排,胆红素可通过粪便、尿液等排出体内,数量降下来后,黄疸也就渐渐消退了。

三、特殊情况要重视

1、新生儿出生后一两天就出现严重黄疸,要考虑是不是患有严重疾病,例如新生儿溶血性黄疸。

2、如果黄疸遍布孩子全身,包括手心脚心,说明体内胆红素严重超标,需及时就医诊断。

3、黄疸超过两周仍不见消退,也要及时就医。

4、新生儿黄疸时,同时伴随着精神状态很差、不吃奶、哭闹不已,甚至抽搐、尖叫等,也要及时送医。

总之,家有新生儿,对于小儿黄疸,需要细心观察,有问题尽早发现尽早解决。

(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)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