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溶血疾病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新突破,遵医附院完成省内最小地贫患儿异基 [复制链接]

1#

“医术精湛,华佗在世;医德高尚,恩重如山。”

1月14日,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造血干细胞移植团队收到了这样一面锦旗。当天,3岁的“重型地中海贫血”患儿出院了,这是我省成功施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年龄最小患儿,也是遵医附院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零的突破,标志着该院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。

患儿及家属为医护团队送上锦旗表达谢意。

患儿来自凤冈县农村,属于精准贫困户。出生3个月就发现慢性溶血性贫血,到遵医附院进行地贫基因检查,确诊为“重型地中海贫血”。彼时由于年龄太小,只能反复输血以延续生命。

“医院输一次血,不然孩子就会出现乏力、头昏、面色苍白等症状。”医院副院长、遵医附院小儿内二科主任陈艳教授说,但是因为长期输血,患儿铁蛋白过高,又得去铁治疗。要想完全“脱贫”,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的方法。

输血及去铁治疗期间,考虑到患儿家庭经济等,医院特意为患儿减免了许多项目费用,并开通绿色通道,医院便可随时输血。

幸运的是,去年下半年,已满3岁的患儿与其亲姐姐配型成功,并且是全相合。患儿接受各项检查,均符合手术指征,于去年12月4日接受了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。

“该移植术就是将患儿以前体内的免疫细胞全部打掉,再把姐姐的造血干细胞输进患儿体内,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。”陈艳教授说,由于患儿年龄太小,有些事不配合,加之器官发育不全,对药的耐受能力有限,整个治疗期间需要克服诸多困难。

庆幸的是,植入患儿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在9天后“发芽”了,17天长好了,21天后就顺利出仓了,转到了普通病房。

“通过检测,嵌合率达到99.97%,只要超过95%,就说明造血干细胞基本全部存活了。”遵医附院小儿内二科主治医师张相梅说,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难度大,在做移植前就需要很多的准备工作以保证该手术的顺利进行。并且术后管理复杂,尤其对于14周岁以下的儿童来说,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需要全科医护人员、多学科及家长的通力合作,以保障患儿手术及术后的顺利恢复。

术后,患儿也没有明显的排异反应,并达到出院标准。为防止排异反应,患儿只需服用一年左右的抗排异药物,就能正常生活学习了。

出院前,陈艳教授(右)看望患儿并送上玩具。

“我都是朝最好的方面去想,所以一直在坚持,3年多的辛苦煎熬,现在终于缓过来了。”患儿母亲熊女士说,医院医护人员的付出和帮助,在得到最好治疗的同时还减免了很多费用,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。

陈艳教授说,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,属于高发疾病,而且重型地中海贫血在我省发生率也不低,仅遵医附院就有约名重型地贫患者长期输血治疗。此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成功施行,为贵州省重型地贫、难治复发白血病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、淋巴瘤及实体瘤等疾病的患者开启了生命的新的希望之门。

据了解,医院儿童血液肿瘤团队以何志旭教授为学科带头人,遵医附院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(贵州省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)团队在共同努力下,对干细胞的研究,从填补贵州空白到与东部地区同步发展,不断深入到国际干细胞研究的分工与协作中。其“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利用”项目获得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。

近年来,该团队重点开展了围产期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技术研究,突破了体外规模化分离、培养、储存间充质干细胞等多项关键技术,获得国家首批干细胞临床试验基地资质,使我省干细胞研究与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。

遵医附院儿童血液肿瘤科有十间移植仓,是全省最大的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。

未来,该院将重点构建“立足贵州,辐射西南”的省级儿童医学中心,全力推进医院建设,着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医院在全国儿科医疗系统中的先进地位,聚力打造“国内一流、省内领先”医院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国军

编辑高飞

编审陈玉祥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